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79章 第 79 章

關燈
第79章 第 79 章

【蒙哥的死對當時的北半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, 南宋的危機不僅得到緩解,就連其他正在被蒙古攻打的國家都得到了喘息之際。】

【成吉思汗對草原部落進行重組,神化其家族, 保證汗位在孛兒只斤家族手中的, 與他之前的草原霸主而言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。而且蒙古也有幼子守家業的習俗,可是幼子能得到父親的寵愛, 但已經長成的兄長怎麽可能袖手旁觀。】

【成吉思汗不止一個兒子, 孛兒只斤家族也不止成吉思汗一脈。因為蒙哥的忽然離世, 蒙古內部開啟了五年的汗位之爭。】

【經過廝殺,忽必烈最終獲勝, 可是忽必烈是一個漢化擁護者, 其餘三個競爭者選擇了其他的信仰,紛紛出走, 繼承蒙古打下來的其他領地,遠在西邊。他們逐漸不再聽從忽必烈的號令。而這樣也讓蒙古的兵力四分五裂。】

“幼子繼承制?”李淵不解,在他的觀念中, 長子是受父親教養最久的人,一般情況下, 幼子雖然伶俐可愛,一旦父親去世, 根本爭不過人脈、見識都比自己高出太多的兄長。

廢長立幼可是皇室最大的忌諱。但是二郎和大郎的問題不在於長幼, 他不反, 天策府眾將未必有二郎那麽聽話。

長孫無忌揣測道:“草原自古就有搶親的習俗, 難道把新娘搶回去好吃好喝供著?所以草原部落的男人都無法確定第一個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。”

【忽必烈最崇拜的人是李世民, 在忽必烈看來, 李世民擁有草原鮮卑人的血脈,與蒙古是半個親戚, 具有天然的好感;同時李世民也是踏著兄弟的屍骨上位,跟他與堅決反對漢化的兄弟們刀兵相向一模一樣;最後,太宗的成就有誰不羨慕的呢?】

李世民一時語噎,心道:首先朕是正兒八經的漢人,其次朕不是很讚同第二點……

【也是在這個時候,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根基不穩。因為忽必烈是堅定的漢化支持者,可蒙古貴族中也有大量反漢化的絕對擁護者。終元一朝,從大體來看蒙古人對中原的治理都停留在蒙古思維上:掠奪一切可以掠奪的生存資源,後繼問題不予考慮,國祚並不長久。】

【任何一個有意向入主中原、侵擾中原或者要發展壯大的中原四夷都要面臨一個問題:是否漢化。】

【首先,中原地區先天地理位置優越,就是比四夷發展得更好,甚至可以實現的對四夷的降維打擊,比如孫吳與山間越人。孫吳一個小小的偏安政權,上比不過雄踞北方的曹魏政權,下比不過拼死北伐的蜀漢政權,甚至在道義上被雙方共同譴責,正統上他還摸不著邊。就這樣的情況,孫吳都能把越人趕出山野,當練手的工具。】

【戰國時期秦國周天子的馬夫,機緣巧合之下成為諸侯國,晉、齊、魯等老牌諸侯國集體看不上。秦穆公三次東出均已失敗告終。中原進不了,那就朝西!結果‘開地千裏,益國十二’,這十二個國家的名字都沒資格進入華夏史書。】

嬴政被噎了一下,穆公偉業在秦國人看來自然是沒得說,甚至周天子都裝模作樣表示了一番,其實對於晉和齊這兩個老牌大國而言,根本不算什麽。他們本身也有抵禦四夷的責任,甚至比秦國做得更好。

齊國為第一霸主不就是因為‘尊王攘夷’?

春秋戰國打了五百年,也沒見什麽四夷來中原撒野。四夷確實不夠看啊。好不容易出了個義渠王,還被宣太後和昭襄王聯手弄死了。

所謂的春秋五霸,也有各種說法,有的認為秦國根本算不上五霸之一。

可見益國十二根本沒有什麽含金量……

【其次,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種族都是慕強的,四夷仰慕華夏的強大,就會進行自我反思:是不是學著華夏的樣子,我也可以如此強大?所以四夷會不斷學習華夏文化,以實現本族的強盛。】

【華夏政權最開始用血緣來區分夷夏,後來他們發現怎麽有的夷狄比華夏還華夏,比如孟子說‘舜是東夷人,周文王是西夷人,他們都不是正宗的華夏人’,但他們完全接受了華夏文化,對華夏文化基本上是一個覆制粘貼的情況,甚至為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。難道後人會認為舜和文王是夷狄?】

【而有的華夏諸侯國盡學了夷狄的東西,比如悲催的楚國。明明是周武王正式冊封的諸侯國,就因為與南方夷狄交流深厚,在中原諸侯國眼裏已經是夷狄了。齊國‘尊王攘夷’,攘的夷狄之一就是楚國。後來晉楚爭霸,也有攘夷的成分。】

【之後便發展成‘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,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’——不再用血緣來區分夷夏,用禮。誰遵守華夏之禮,誰就算華夏的一份子。這便是夷夏之防的大體發展經過。】

【最後,中原人相較於四方夷狄而言,人口眾多。用人口少的部族去統治人口多的部族本來就是一件難事。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便是學習人口多部族的文化,實現‘以夏制夏’。比如五胡亂華時期,稍微有能力的政權都會給自己找一個漢人祖宗,匈奴人劉淵就自稱‘漢王’,認劉邦為祖宗,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,官職建設完全依照漢朝。】

劉邦目瞪口呆:“匈奴蠻子!別亂認祖宗!你們問過我的同意了嗎?”

他才因為白登之圍丟盡顏面,猛地聽到匈奴人都姓劉,這世道也太詭異了,

劉徹大怒,“朕什麽時候有一個匈奴當後人了?朕倒是做夢都想滅了你名正言順的祖宗!”

【要打敗中原政權,首先要做的就是想清楚是否漢化!而歷史經驗總結出來了:不主動漢化,就等著被動漢化。】

【雖然五胡不斷漢化,不斷被華夏融合,以至於民族性被完全消磨,以至於絕於史書,但他們絕對是成功的。隋唐兩朝帝王,上至皇帝公卿貴族,下至平民百姓,或多或少都有夷狄血脈。當北方草原的激進強悍血脈註入智勇雙絕的漢人身體,迸發出的生命力足以讓華夏返老還童,再次輝煌。而隋唐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夏史上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。】

【原本華夏從周朝開始就一路強盛,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自己內部亂糟糟,但南方並不是一直孱弱,漢人天然的優越感還是存在,以至於南北爭奪正統一直沒有個定論。到了隋唐更是自豪感報表,周邊夷狄爭先恐後當華夏的孝子賢孫。可到了宋朝,形勢對調。】

【蒙古大部分統治者反對漢化,無外乎是因為漢唐之際,中原王朝威震八方,人類基因裏就崇拜強者,所以四夷學習漢唐文化也理所當然。可是在十二世紀,代表中原文化的宋朝是契丹人、女真人乃至蒙古人的手下敗將,四夷發現原來華夏也不過如此,那為什麽要學習戰敗者的文化?】

【更糟心的是,當蒙古占領中原,接著攻占大理後,竟然沒有將小小的南越收入掌中。這就給當時的人造成了一種錯覺——南越都能比擬中原王朝,可見漢人已經不行了,不配當這片大陸的統治者。】

【而且,後世經過研究認定宋朝不能代表中原,僅僅是一個割據政權,那個時候應該是宋、遼、金並列時期,可有了漢唐前例,世人都認為宋朝就代表了中原,代表了正統。】

【也是在兩宋之時,周圍的小國有了自己的國家民族思想,不再如同朝唐一樣朝宋,不再全面學習漢文化。雖然後來有了明朝來告訴他們何為宗藩體系,但有了宋這個失敗的例子,臣服歸順之心也減了大半。】

趙構仔細回想,大宋好像真的沒有萬邦來朝的盛況!

他無法用李唐皇室的鮮卑血脈所以海納百川,以至於實現“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旒”的盛況來安慰自己。

因為不管是李家還是楊家,都是正得不能在正的漢人。用的禮都是貨真價實的周禮!

如果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說他是夷狄後人,怕是九族上下都要在黃泉路結伴而行了。

更何況大宋還沿襲了唐朝的制度和文化。

就是大宋太弱了啊!所以四夷不屑於來朝宋!

怪不得有遣隋使、遣唐使,就是沒有遣宋使。

【華夏也從開放的,征服的逐漸變成了封閉的,內卷的。說來天意弄人,華夏用了五千年防患北方邊境,卻沒有想到最後讓華夏痛不欲生的敵人來自海洋。】

【從後來蒙古的統治來看,顯然蒙古是拒絕完全漢化的一類。所以國祚九十年,造就了朱元璋的傳奇。末代王朝顯然是相當聰明的類型,保持本族特色的基礎上漢化,閹割漢文化,也就造成了他極度扭曲、變態的統治心理:用漢又防漢。】

【而扭曲是無法促進發展的。】

【蒙哥死後,猶如天降甘露,南宋有了喘息之機。但僅僅是五年而已。】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